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武功文治 > 第四十一章 武勋的时代,过去了

第四十一章 武勋的时代,过去了(1 / 1)

公元469年,赵国公蓝田凯旋而归,成为了北方的战神。

也是同一年,赵国公无疾而终,寿终正寝。

没人能想到,赵国公的离世,竟然也是大业前期武勋势力的绝唱!

从此以后,几乎是将近三十年,业朝武勋都是在走下坡路。

业朝的军事第一领袖,从原来的甘祖,到吴承名,再到宋寖,然后是林启,梁坦子,李旺,苏允,蓝田。

甘祖从公元407年干到了425年。

吴承名从425年干到了431年。

然后就是宋寖,从433干到了453年。

林启,梁坦子和李旺这三个人上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前面三位那么有威望了,然后在北方战争期间表现极度拉胯,于是就只能让苏允和蓝田这两个老骨头上了。

而蓝田离去后,已经一雪前耻,强势归来的梁坦子,重新成为了业朝的军事领袖。

哪怕他的职位不是最高,但他的背景和资历,足够支持他坐稳这个位置!

梁坦子(429-483)。

他几乎是从470年干到了483年。

他的官职不是最大,而我这里说的领袖也不是以官职为主,而是影响力!以及军事指挥能力。

其实这个阶段的大业,全国军队最高的职位是五军将军府都督,名义上掌控全国军队,实际上掌控全国一半以上的军队。

因为征伐营隶属于征伐将军。

北骑军隶属于北骑将军。

十二军隶属于皇帝亲信直系统领。

而全国的常备军,宿卫军,藩王军,都是归五军将军府管的。

至于之前说的大都督,那是战争时期才会任命的,这种实际上掌控全国军队的职务,非必要是不会让人担任的。

公元469年,梁坦子爵位进阶为蓟侯,领幽州军将军,镇北将军衔。

公元475年,调入太原,任征伐将军,掌控征伐营军队。

公元477年,梁坦子兼任北骑军将军。

和平时期,征伐营的驻地在虎牢关一带,历代征伐将军都是在洛阳上班,受到极其严格的监视。

而北骑军则是驻扎在关中咸阳,北骑将军在长安上班,每个月只有十五天能在军营处理军务,其余时间在长安呆着。

然后可能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文帝吴欢其实对于军队还是比较敬畏的,看着征伐营那么多人在洛阳不远处,不太放心,又想到北方需要军事震慑。

于是在473年,把征伐营全军转移到了太原以北的一个村落,并且打造了一个军事化城池,称之为征伐城。

征伐将军每个月要回洛阳述职。

这种情况下,大业帝国底下却暗流涌动。

原因很简单,从公元475年开始,梁坦子入驻征伐营后,朝堂那边有很多声音,嚷嚷着要削减征伐营的待遇和实力。

而在此之前业朝已经安定了五六年了,这个安定和启文初年那几年还不一样,启文初年,北方柔然和拓拔高远一直都是很强大的,业朝也才没有放松警惕。

可时至今日,北方四分五裂,被业朝搞了远交近攻,离间横纵,相互疲惫不堪。

加上草原经济命脉在业军手里,导致在内地的两个主力军营部队无事可做。

到了这个时候,为了更好的发展国内民生,文帝和中书省尚书省商议之后,下达指令。

再次削减两个军营的人数。

这件事情是一个导火索,引起了梁坦子心里的不满,也引起了武勋势力的关注。

因为这件事情他们并没有和梁坦子商量过,只是和丞相梁昌商量,并且让他通知。

原本梁昌是没有意见的,而且他本人也没怎么通知梁坦子,根本就没有串通一气。

梁昌自己就代表梁坦子同意了,在他看来自己是燕国公,梁家家主,梁坦子又那么听自己的,这件事情应该板上钉钉。

但他没看清楚,现在的梁坦子已经不是他堂弟那么简单了。

如果是几年前,梁坦子不会有什么意见,可是这几年来,梁坦子已经成长为了大业帝国的武勋领袖。

他站着的立场已经不是燕国公府那么简单了,而是整个业朝武勋集团!

要让武勋们认可他的领袖地位,那么他就应该站在武勋这一边。

所以他不得不愤怒梁昌的自作主张。

其实吴欢也是挺无语的,因为他从来没想过瞒着梁坦子,可是梁昌自以为是,没有提前通知梁坦子过来商量,才会导致之后的大问题。

视角切换到梁坦子身上其实也挺无语的,他刚刚接手两个军营三年,朝堂就裁员,让底下的人怎么看他?

要知道,全国上下的士兵都是削尖了脑袋想进入北骑军和征伐营的,原因无他,待遇确实好!

而京畿地区的十二军就不要想了,基本上这些人都是世袭罔替的,清一色的开国元勋的子孙后代。

不然为什么十二军统帅都是有开国背景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越国公林启和毅国公之子曹吉,这两个人是近十几年来的十二军统帅。

公元483年,大业文帝平治八年,正月十五。

文武百官包括重要的边疆将领全部回京开会。

其中包括辽州的辽国公,岭南的毅国公一脉和燕国公一脉。

到了这一年,大业已经平稳文治了十多年了,并且已经达到鼎盛的状态。

这一阶段,可真的是算得上是海内升平,风调雨顺,天下赋税减免繁多,西方,北方和南方诸多部落,小国国王,都纷纷前来拜见。

而在这一天,中书省丞相周年,向皇帝吴欢建议,取消北骑军,征伐营的特殊地位以及待遇。

这件事情传出来,给朝堂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书省尚书省内部的宇文赧,郭镐,韩舞凌,这三个人背景都是武勋集团,自然是不同意太过于削弱军备。

而这件事情的坚定推动者,是周年及其麾下势力。

为什么要提这件事情呢?

很简单,周家根基在长安,北骑军驻扎在长安不远处的咸阳。

两个地方的距离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说句难听点的,有人拿着刀枪住你隔壁,你睡得安稳吗?

更何况周年代表着的是关中世家的利益集团,私底下不正规的事情肯定没少干。

底下的老百姓遇见问题发现解决不了,第一时间跑去咸阳,虽然大概率这些军队也解决不了,可是会反馈给中央朝廷。

如果哪天这些告状的老百姓遇见了北骑军的高级将领,恰好这些将领又喜欢多管闲事,给皇帝上书,那不就炸了。

所以周年需要打压北骑军。

为了说服皇帝,他列举了历朝历代,表示北骑军和征伐营的特殊性放在开国时期无可厚非,但现如今天下太平,也是需要发展内地民生的时候。如果还这样大规模养着这些军队,也是劳民伤财,不利于皇帝各项政策的落实。

皇帝吴欢确实是比较认同这一点的。

不可否认这两个军营在业朝创立之初,甚至于业朝立国之前,为吴家血战沙场,打下了这个帝国。

北骑军前身是大周的骁骑军,更前身的是吴承宗给予吴承名控制权的天骑军,再往前轮,那就是在东南起义的时候,归吴承名统领并且招募的骑兵部队,可谓是根正苗红了。

征伐营也是不简单,前身是河北军和河西军的结合,再往前论,是出身于河南军和野军。

在太祖开创中原霸业和一统天下的刚才在可谓是战功卓著。

但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大业帝国,已经成立了五十八年多(425-483),超过了半个世纪了,就算是论起一统天下起,也已经有五十四年多了(429-483)。

说难听点,就算是北魏和刘宋还有所谓的前朝余孽,这个时候了,不死也是老得不行了,内部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不然为什么吴欢要发展民生,不就是天下稳定了才这样吗。

身为梁坦子堂兄的梁昌并没有为武勋势力说话,而是保持了沉默。

为什么呢?或许很多人印象中梁昌出身于燕国公一脉,应该是开国功臣里跟着武勋势力的那一批。

但事实恰恰相反。

人梁锐文当年可不是什么武勋武将,人家那是彻彻底底的文官。

从来没有独自领兵打仗过,也是大业开国公爵里唯一一个没有战功而封公爵的。

正因为如此,到了这个阶段,梁昌已经和梁坦子不是一路人了,更何况梁坦子因为之前梁昌在裁军的事情上自作主张已经很不满他堂兄了。

还有一点,梁昌不敢说话,也不能说话。

这个时候他如果站出来为梁坦子以及武勋势力讲话,那么燕国公一脉就算是废了,搞不好还会波及岭南地区的家族地位。

梁家太强大了,几乎是一己之力压制大业朝堂几十年,甚至于从太祖时期就已经自成一派,太宗皇帝都是梁家的弟子。

尤其是到了太宗宣帝吴立炎武辉年间,梁昌任职尚书省丞相开始,时至今日,整整三十三年(451-483)。

今年的梁昌已经74岁了(410-485),早已经老了,可是人还精神。

梁坦子这个堂弟年轻一点,是423年生人,今年六十一岁。

这两个人一文一武的,表面上看权势滔天,可是背地里多少人想他们倒台。

比如说关中集团的周年,亦或者林启代表的勋贵家族,或者其他外戚。

梁家一家独大太久了!

反正削弱武勋并不会触及梁家根本,就当做弃车保帅了。

这一点梁坦子不能接受,因为他又不是正儿八经的燕国公爵,他只是旁支,燕国公是人家的,现在他手里拿着的武勋势力和军队权势,包括蓟侯爵位才是他自己的。

当皇帝点头答应这个议题的时候,远在太原的梁坦子第一时间知道,那一刻,他人绷不住了。

第一时间召集了十七位征伐营将军,秘密商讨对策。

其中,武平侯孙昶表示,皇帝身边有奸臣!他们应该清君侧,做周勃!

所有人看着他,没有说话,包括梁坦子。

这个会议不欢而散了,可是事情却没有。

没几天,就有人把这件事情上报洛阳,收到信息的周年第一时间上交皇帝。

皇帝吴欢得知这件事情,吓得大惊失色,第一时间下诏,令十二军的人逮捕梁家上下,包括梁昌,关押软禁。

一时间洛阳内人心惶惶,周年协助皇帝处理,并且表示,需要让一位德高望重的将领前往北骑军,掌控军队,防止梁坦子串联。

毕竟这个时候,梁坦子可是兼任北骑军将军的。

于是皇帝派遣林启率领五千人前往咸阳。

与此同时,吴欢还让自己的小舅子周喬清点京畿地区的军队和战备。

召令在许昌的堂弟,江北王吴昊,集结运河一带,从健康城到许昌城的宿卫军,屯兵黄河南岸,临时设立军营,无令不得出动。

皇帝逮捕梁家众人是在二月初八。

江北王吴昊屯兵完毕是在三月初二,而在此之前,林启已经紧急掌控了咸阳北骑军。

十二军全部有七万四千多人,北骑军三万余人,江北王吴昊召集了五万六千多人。

合计十六万多人,镇守长安和洛阳两京。

一旦太原地区的梁坦子真带着五万五千精锐的征伐营反叛,他们也要第一时间镇守三郡,遏制对方南下。

与此同时,还会调遣辽,幽,冀三州之军,协助平叛。

真到了那一步,最好的结局都是山西被打烂,如同当年齐王之乱,胡人和业军齐军在山西的混战。

最坏的结局就是黄河以北估摸着要全部被打烂了。

因为那可是业朝精锐中的精锐,五万五千人的征伐营,那几乎是全能军队了。

北骑军就单纯的精锐骑兵,可是征伐营负责攻城略地,支援各地,除了骑兵,还有水军,步兵,精锐重甲兵,强弩兵,属于全方面多功能兵种军营。

装备精良,粮草充足。

而且那么多年一裁再裁,能留下来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这些人全部铁了心的要反叛,业朝不死个十万大军根本压不下来。

其实如果不是太原在征伐营的驻守范围,业军还能更加轻松解决梁坦子,毕竟太原坚城一关,他们在外面就废了。

三月初八,天子使者抵达太原,第一时间责备梁坦子,让他带着全部征伐营将领束手就擒,和他南下。

梁坦子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放弃,没有发起叛乱。

内部因素:征伐营内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皇帝不满,真反叛,搞不好自己内部先干一架。

外部因素:梁坦子盘算了一下山西周边的军队,杂七杂八已经有差不多二十万,如果自己反叛,不能第一时间攻克洛阳的话,接下来南北各地,肯定会源源不断的爆兵。

时至今日,他只能仰天长叹,束手就擒。

三月十五,梁坦子等人被羁押到了洛阳牢房,皇帝吴欢第一时间派遣七位朝堂文官,接手军队,并且梳理军营内部情况。

三月十八日,梁坦子承认军营会议发生的事情,但不承认自己意图谋反。

为了不让事情太难收场,皇帝吴欢并没有以谋反罪名处理梁坦子,而是以包庇意欲谋反者罪名,判处梁坦子一族,腰斩!

燕国公梁锐文——长子一脉梁言——孙子梁昌。

——三子一脉梁板——孙子梁坦子。

皇帝吴欢杀了梁板一脉,没有波及梁言一脉。

而同年五月份,皇帝下令,彻底取消北骑军和征伐营的特殊待遇以及地位。

并且征伐营裁军,仅保留三万八千人,并且把驻地从太原城外迁到三郡地区的平阳郡内,接受三郡地区士兵的监督。

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了吗?

当然没有,这件事情给上了年纪的皇帝吴欢吓得不轻,要知道,公元483年的时候,吴欢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个年纪已经比他老爹吴立炎能活了。

前半生也算是顺风顺水的,就算是北方各族南下,却始终没有吓到吴欢。

唯独这一次,梁坦子的反叛,真的就是近在眼前。

如果不是有人告密,一旦梁坦子真的下定决心清君侧,恐怕真能短时间内兵临城下。

依靠他武勋领袖的地位,甚至有可能拿下洛阳,到那时……

想到这里,吴欢每次都会不寒而栗。

除此之外,燕国公梁昌,被罢免丞相之职。

除此之外,仅隔三天,吴欢就撤退了另外一位丞相,周年!

这一年的周年已经七十岁了(413-486),再加上通过周年支持裁军,导致发生梁坦子的事件,周年必须要付出代价,才能平息其他武勋的怒火。

就这样,通过梁坦子安静,皇帝吴欢打压了燕国公一脉,顺带把两位丞相一撸到底!

除此之外,吴欢还派遣两千精锐,南下交州地区,把梁家势力驱赶到广州,交州地区由自己人管辖。

这是针对燕国公府在中央和地方的削弱。

至此,显赫一时,如同当年魏国公一样强大的燕国公府,垮了一半。

最新小说: 艾高的遗民 太阳与雄狮 生命的流水账 枭雄闯天涯 夕岁的朝阳 死肥宅室友 我是故乡的来客 常山赵子龙 记录生活的笔迹 围屋的往事